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里曾經火爆一時;然而隨著無證經營、違章改建、油煙熏天、噪音亂民......一系列問題日益突顯,這里成為城區治理的難點。
本文圖片 上海大調研
短短200米的壽寧路是上海有名的“小龍蝦一條街”;但多年來,這些小龍蝦店不乏被投訴的情況。
地上都是油,騎自行車、電瓶車都會滑倒!
曾經,附近人家的門窗、鐵柵欄等處都積滿了厚厚的油污,居民們連窗都不敢開。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如今壽寧路怎么樣了?
曾經的壽寧路一去不復返
原來被店家亂放的小餐桌擠占的小路,現在終于暢通了;曾經濕搭搭、油膩膩的路面,露出了柏油馬路的原色;沿街無證照小店都大門緊鎖,不少違規破墻開門的地方已恢復了原貌;有家無證照的小龍蝦店,已調整為茶葉店等業態,在有序經營。
與之前的“小龍蝦一條街”相比,現在的壽寧路更安靜、更干凈,也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了,對于住在壽寧路上的居民來說,默默忍受了很多年的噪音、油煙、消防等隱患終于一去不復返了。
小餐飲對標整改,主動“變臉”
這背后是黃浦區對壽寧路展開的綜合整治。黃浦區是上海中心城區,餐飲二元結構明顯,既有高檔豪華的餐廳,又有數量多、分布廣的小餐飲單位,全區持證小餐飲單位占餐飲單位總數近七成。
由于老城廂客觀條件限制,小餐飲單位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已成為城區精細化管理和食品安全現代治理不可忽視的短板。在此背景下,黃浦區2017年在全市范圍內首次提出小型餐飲標準化管理的概念,著力提升全區小餐飲單位整體面貌和管理水平。
結合區域小餐飲單位現狀,黃浦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制定《小餐飲單位管理規范》,明確“主體要合法、人員要健康、食材要溯源、環境要整潔、制度要規范”的“五要”管理標準,督促小餐飲單位對照標準整改提升、主動“變臉”。
一戶一策,分類施策
對于難啃的“硬骨頭”,黃浦區建立一戶一檔,實施清單式、項目化管理,并結合各街道不同基礎,實施差異化改造,確保建設改造“接地氣”。
2017年和2018年已分別完成“1+10”重點整治區域200余戶小餐飲單位及500余戶沿街小餐飲單位的標準化建設,2019年繼續實施500戶小餐飲單位標準化建設。
整治后的壽寧路。
通過宣傳動員部署、食品安全專家集中授課、監管人員登門個別指導、現場交流座談等形式,黃浦區目前已累計對1200余戶小餐飲單位開展培訓,根據各戶單位不同實際情況指導規范,促使改造效果實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定期復查,防范“回潮”
此外,制定《黃浦區小型餐飲單位標準化建設評估及獎勵實施細則》,設定獎勵等級和獎勵基金,激發小餐飲單位積極性。兩年內累計完成小餐飲標準化管理1.0版本改造705家,其中683家通過驗收,給予扶持和獎勵577家。同時,建立定期回訪復查機制,形成標準化管理成果“回頭看”長效監督制度。
今年,黃浦區對標準化管理規范進行升級探索,結合當前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等社會需求,形成了2.0版《小餐飲店管理規范》,進一步對小餐飲店經營予以規范,適時推進具有黃浦特色的小型餐飲標準化管理示范街以及小型餐飲標準化管理示范樓宇群,逐步打造黃浦區小餐飲精細化管理綜合治理模式。
目前,2.0版《小餐飲店管理規范》已在南京東路、瑞金二路等街道選取88家小餐飲企業進行試點實施。
經第三方對小餐飲標準化管理項目的測評數據顯示:參與測評的402戶小餐飲單位中,93.25%的單位對改造工作表示支持;91.7%的單位表示改造工作對就餐環境有改善作用;91.6%的單位表示標準化管理工作對企業責任意識提升有作用。
參與測評的1008位市民中,86.59%的市民認為,黃浦區小餐飲單位整體形象有提升;84.72%的市民對改造后小餐飲單位整體就餐環境滿意;82.81%的市民對改造后小餐飲單位餐具潔凈度滿意;84.9%的市民對改造后小餐飲單位食材新鮮度滿意;81.42%的市民對改造后小餐飲單位工作人員著裝整潔度滿意。
城區無證小餐飲既是城區治理中的難點,又是城區溫度的標志,屬于既需要“放”又需要“管”的結合部分。如何平衡這兩種公共價值,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黃浦區分類化監管、清單化整治、標準化管理和網格化監管的成功探索,為全市依法治理無證無照小餐飲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也為行政執法如何正確處理好“情”“理”“法”提供了實踐案例,更為社區治理創新和“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上海模式”。——劉平(上海市司法局一級巡視員、上海市行政法治研究所所長)